心情分享 首頁
常見問題  個人資料  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  會員群組
會員列表  搜尋  會員註冊  登入

菁英論壇-科技人省思科技事 : 一生懸命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社團行政 | 首頁 -> 心情分享 首頁 -> 訪客留言區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人 內容
mattwang
超人亞格


註冊時間: 2003-12-09
文章: 2375
來自: 打狗, 風城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六月 08, 2006 9:12 am    文章主題: 菁英論壇-科技人省思科技事 : 一生懸命 引言回覆

菁英論壇-科技人省思科技事
一生懸命

--------------------------------------------------------------------------------

2006/05/11

  「一生懸命」其實是日文,意思是做事很認真、態度很執著;很認真地跑步,可以用一生懸命形容,很認真地工作,當然也是一生懸命,我每天從新竹到台北,為了避開擁擠的交通,也為了真的有做不完的事,參加不完的會,早上7點以前出門,晚上9點前後,或是送出最後一封e-mail,或是與客人用過餐,回到家總在10點前後,算一算約15個小時,也是一生懸命。

 語言脫離了聲音,就少掉五分的韻味,一生懸命要用日文發音才傳神,ishokenme,唸起來像是一早出門好比神風特攻隊出征一樣,又沉重又莊嚴,日本文字再怎麼拗也得承認源自漢文,漢文的一生懸命照字面唸,讓人有命在懸絲的壓迫感,給人將命豁出去的感覺。跑步跑到將命豁出去,當然是很認真地跑步;工作到將命豁出去,可就不只是認真兩個字可以形容了,這是懸命;再加上一生,表示很有毅力,持之以恆的把命豁出地跑步、工作,這就有幾分壯烈的味道了。

 台灣製造業的拼搏精神,也是一種一生懸命的群體行為,一生懸命有濃濃的做苦工的涵義,走上一生懸命這條路,是個性使然呢?命中註定呢?還是環境所逼呢?人生在世有一件事是共通的,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老闆,老闆指的不只是發薪水給你、或決定你昇遷的人而已,老闆代表讓個體不得為所欲為的社會功能,所以夥計有老闆,總經理有老闆,董事長也有老闆,股東會、證期局、以及政府的政策部門就是老闆,因為這些單位讓董事長不能為所欲為,所以你不能想投資大陸就投資大陸,老闆有各種規定要你遵守的!

 老闆做決策,底下的人執行,上一層的老闆做上一層的決策,愈上層的決策,影響愈大愈深遠,高層一個錯誤的策略,會害得下面的人日子過得苦哈哈地!所以說,走上一生懸命這條路是個性使然呢?命中註定呢?還是環境所逼呢?都是也都不是,但最明顯不過的是,老闆的錯誤決策必然導致一生懸命的苦命悲情,讓底下的人疲於奔命。

 在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浩瀚管理篇章中的某個角落,曾說過類似下面的話:「組織必需是績效導向,而不是苦勞導向」,苦勞會產生績效是無庸置疑的,只是常常得用放大鏡才看得到那些績效;常聽週邊的人說,製造業是一條不歸路,說這些話的人都是些睡眠不足的人,都是較習慣用努力換取績效的一群人。神風特攻隊就是最好的例子,你再怎麼否定日本軍國主義,也無法否定那些隊員是拼命的漢子,只是其績效從來都不是歷史的重點。

 一生懸命的特徵是悶著頭苦幹,這類型的人較少做哲學層次的思考,哲學是玄之又玄的說法,所謂缺乏哲學層次的思考,指的是較少問「為什麼?」,「有什麼意義?」之類問題的意思,順著潮流走,缺乏挑戰傳統的創意,缺乏挑戰命運的勇氣,最終就會走上一生懸命方能稍可糊口的地步。

 我們二百萬製造大軍、五十萬大陸台幹,其中有多少比例是屬於一生懸命型的呢?一生懸命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生活形態,態度是人對生命所擺出的姿勢;彎腰曲腿、弓臂伸拳、雙腳並攏,還是兩手平伸,總是將身體當成語言,對人宣告一種訊息;你對生命可以玩世不恭,可以不忮不求,可以絕不沾鍋,也可以耕讀南山,更可以一生懸命。這麼說好了,我在製造業看到的,彼此有互動的,不論是上司下屬,大都是一生懸命型的,多數都崇尚堅毅不拔、超時工作,六點下班會覺得心不安理不得,反過來連續加班幾天,走起路來就雄糾糾氣昂昂的,覺得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國家了。

 不要苛責這些人,事實上,整個製造業就是一種一生懸命型的產業,業績是拼出來的,利潤是擠出來的,績效是榨出來的,產品是趕出來的,「拼擠榨趕」是形容製造業最貼切不過的四字真言,那麼,只有台灣的製造業這麼苦嗎?不,所有製造業都一樣,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認為工人無祖國了,在他的時代,製造業必須「拼擠榨趕」,就如同今天台灣在大陸的製造業一樣。馬克思誤把這叫剝削,並歸罪於資本主義,遂提出共產主義,以後就是一百年的聒噪,直到今天,號稱共產主義的國家,卻變成製造業的溫床,老馬的原意是要擺脫「拼擠榨趕」的製造業工人被「煎煮炒炸」的命運。沒想到,一轉眼百年如白駒過隙,工人仍然無祖國,沒錯,因為過的都是一樣的一生懸命的日子。

 我第一次讀到一生懸命這個詞是在日文課上,一篇描寫日本日光東照宮裏一尊睡貓雕刻品的短文,據說,東照宮完全見不到老鼠,因為這尊睡貓栩栩如生,嚇跑了所有的鼠輩,睡貓是甚五郎刻的,甚五郎年輕時候被壞朋友所害,斬掉了他的右手,但是他不向命運低頭,改用左手雕刻,依然成為一代大師,故常被稱為「左甚五郎」。日文課文用這個奮鬥故事說明一生懸命這個詞,從右撇子強改成左撇子,並成一代雕刻大師,這需要吃多少的苦啊?如果甚五郎右手沒被斬斷,就成不了一代大師嗎?雕刻是一種藝術,所有藝術都需要天份,失去右手的甚五郎被激出他的天份,但無論改用左手、或用口、用腳都同樣困難。

 一生懸命變成一種崇高的美德,如貞節牌坊一樣,被讚揚、被期許、被扭曲到讓人想斬斷自己的右手,忘掉用左手走上一生懸命這條路是一種不得已,是一種困境求脫的無奈。左手的甚五郎最終成為一代大師,令人猜想若甚五郎沒有失去右手,東照宮是否就會鼠輩橫行呢?這裏有兩個不同的角度,從國家機器的角度看,一生懸命是該被鼓勵的美德,至於右手變左手的痛苦,或貞節牌坊的不人性只是一種過程;然而從一個活生生的個體角度來看,一生懸命是一種無奈,我想甚五郎做為一個擁有藝術天份的雕刻家,應寧可保有他的右手,縱使右手雕刻無法激發出他百分之百的雕刻天份,就如同每一個貞節牌坊上的女人,我想,都寧可過著有丈夫的日子,縱使沒得成為千秋烈女!

 台灣製造業是一種左手的產業,他右手的潛能早早被斬斷,沒能用創意、用文化、用美感、用精緻、用悠閒來開拓局面;斬斷右手的機會的兇手,是歷史;當RCA到台灣設廠時,那歷史的一刻,我們的祖先在工藝、在知識、在世界觀打了一場失敗的戰爭,那不是一個人的錯,也不是一個城市的錯,或一代人的錯,而是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失敗,原因可以上溯到15世紀,曾經鄭和所代表的海洋文明及科技,被京城裏唸四書五經的文怪所禁絕,把優勢斬斷,說斬斷其實是徹底斬斷;五百年前長一百公尺的巨船工藝,技術文件加上實體全被銷毀(參考孟西士著、鮑家慶譯「1421中國發現世界」),那一刻就已經註定當五十年前RCA到台灣設廠時,我們必須用左手走上一生懸命的命運了,因為右手的優勢早已被斬斷了、枯萎了。

 策略真的是很可怕的東西,一個錯誤的策略影響深遠,愈上層的人的錯誤策略,其影響愈是深遠,策略之所以可怕,更因為做策略決定那一刻,往往無從預知其影響有多深、多遠,在海洋文明崛起之前,15世紀初葉,所有科技的表現就在製船工藝,而鄭和所代表的世界領先科技,被錯誤的策略給葬送了。因此當五十年前RCA到台灣設廠時,原本在鄭和之後幾百年間不斷到東方朝拜進貢的民族的後代,看到的是一整個世代沒了右手的人們,正準備心甘情願地學著用左手,用一生懸命的態度開展製造業王國。所以,我們看待製造業,他的辛苦,他的一生懸命,不應該用奇蹟,不應該用美德來形容、來推崇,這只是失去右手後的左手奇蹟,沒了丈夫的貞節牌坊上的女人的美德!甚五郎的一生,應是在左手的勞動中,不斷追憶有右手的美好日子中渡過的吧!左手一生懸命似的奇蹟,如何能慰藉失去右手的傷痛呢?又該如何才能尋回使用右手的自信與自在呢?(本文由作者蘇元良執筆撰寫,記者陳慧玲整理)
_________________
 證得真心,則一切法皆是善巧方便。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MSN Messenger
mattwang
超人亞格


註冊時間: 2003-12-09
文章: 2375
來自: 打狗, 風城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六月 14, 2006 9:23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菁英論壇- 科技人省思科技事 : 價值鏈

--------------------------------------------------------------------------------

(記者陳慧玲/台北)   

一條價值鏈,左邊是技術與研發,右邊是品牌與行銷,落在中間的是生產與製造。一般刻板的印象,左右兩邊都是利潤比較高,創意比較多的領域,籠統而言是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知識型產業,而中間的生產製造則是附加價值比較低的勞力導向產業,這樣的分法不盡然正確。就以位處中間的生產製造而言,一言以蔽之曰:附加價值比較低,但這並不公平也非事實,其因量大而累積出的利潤並不遜色。只是“勞力導向”這句話,雖然台灣的製造已不是靠肌肉才得溫飽,可是其辛苦倒是配得上用“勞力導向”一詞來形容。

 北歐人開心過聖誕 台灣人春節加班不得歇

 不平等的待遇 是台灣身處製造業的宿命嗎?

 2000年聖誕節前夕,北風凜冽、細雨綿綿,我來到到北歐一個離北極帶不遠海邊的小城,下午5點過後,夜色已老,昏黃的街燈從下午3點起就忠實的散放微薄的光線,餐廳是古老的城堡改裝而成,尤哈和赫基兩位北歐人招呼我入座,這是一個成功業務會議之後的聯誼晚餐。離聖誕節還有1個星期,不過尤哈和赫基以及大多數他的團隊的人,明天起就開始渡聖誕假去了,兩個星期之後才會回來上班。因此,氣氛是輕鬆的,心情是愉快的。

 尤哈的英文有著濃濃的北歐腔,一半以上的話聽不懂,但用猜的也不妨礙友誼的建立。不過,他今晚的建議很清楚,他建議我點鹿排餐,我說“Reindeer(馴鹿)!”,他說不是,是 “Moose(麋鹿)"。在台灣我曾開玩笑說要請他吃狗肉,我以為他是回敬我,不過今晚愛說笑話的尤金倒是一本正經的介紹我吃鹿排餐,而我想到鹿,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小鹿斑比的可愛相,就是400年前悠遊於台灣的梅花鹿,或是非常節氣載著聖誕老人滑行於雪地的馴鹿。但出於好奇心,我從善如流的點了鹿排餐,味道也沒什麼特別,倒是席間的一段對話,一直在我心中迴盪。

 我因再來兩個星期,他的團隊就都渡假去了,恐有礙計畫的進度,於是問他是否在過節期間仍可以找到關鍵人,以免妨礙計畫。赫基很禮貌的回答說不太好,既然放假了,就不要去干擾。沉默幾分鐘之後,他突然開口說,他倒是很擔心中國過年馬上就要到了,如果我們的人都去放10天假,計畫肯定受影響,問我能否想辦法讓春節的影響減到最低,其實就是很禮貌的要求我們的團隊不要休假。我當然很技巧的回說,我會努力看看。我心中想,你的人整個暑假從7月到8月全渡假去了,一個人都找不到,馬上又要休聖誕假兩個星期,卻大剌剌的要求我的人中國年不要休假,為什麼會這麼不平等?命運為什麼這麼不同呢?

 回台灣的飛機上,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們必須這麼辛苦、勤勞,而我的朋友、客戶、這些北歐人卻能這麼一派悠閒呢?人比人,不管學歷、能力,我的人都不輸給他們,可是他卻能義正詞嚴地維護他的人渡假的神聖性,但我卻必須想方設法讓我的人可以喘口氣呢?難道這是台灣人的宿命嗎?

 準時下班會有罪惡感嗎?

 製造業人人心中都有“小警總”

 事實上,在台灣製造業加班、放棄休假、克勤克儉是一種常態,甚至被視為一種美德。凡是被視為美德的行為,做不到或無法配合的人,就被視為次一等,做得到的就被讚美、被頌揚,古時候還要建貞節牌坊,現在就要放入忠烈祠。製造業的從業人員工作超時是生活的一部份,主管心中也常以下屬是否超時、超體力工作做為績效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員工偶爾準時下班會自然產生罪惡感。戒嚴時代,警總的勢力無孔不入,人人謹言慎行,一直到解嚴之後多年,人民的恐懼感並未解除,時人常戲言人民心中自有一個“小警總”。這種感覺最能描述準時下班的員工的心理,雖然一切合法、合人情,但是揹著包包走出公司大門下班離去那一刻,心中總有一種異樣的罪惡感,那種偷偷摸摸的感覺,那種對不起老闆,對不起父母、妻女、同事的失落感絕不是硬擠出來的,是出乎自然發自內心的。

 想想看,老闆下班時間之後,約7點才找部門的人開會,而你卻已下班不在了,一次、兩次還好,到了第三次你還能生存下去嗎?而第三次可能只是第三天而已,因為多的是晚上7點才開每日工作會報的老闆。而坊間的商業雜誌報刊每每訪問成功的企業主時,還少得了讚嘆表揚一番他如何10年來沒休假,每天晚上工作到半夜3點才回家的狂熱勁嗎?利用禮拜六、禮拜天開規畫會議、檢討會議的更是比比皆是的常態。

 位置不同命運也大不同

 超時、超體力工作似理所當然

 為什麼台灣人的命這麼苦呢?我很肯定歐美同業絕對不是這樣的工作態度,日本同業很多人也夜不歸營,但很多只是流連於居酒屋,甚至我們同根生的香港、大陸同業過的日子也是比較不這麼狂熱的。為什麼我們必須這麼勤勞超時、超體力的燃燒呢?難道是為了趕上祖先前輩落後的原罪嗎?或者只是處於價值鏈不同位置的不同命運罷了!

 也就是說,價值鏈的左邊跟右邊的附加價值比較高,中間的附加價值比較低,附加價值低就只好加倍努力,用超時、超體力來換取較多的價值。價值鏈左邊擁有技術,右邊擁有品牌,都是市場及產品的主導角色,中間的我們離市場很遠,只是從屬的角色,技術和品牌與生產製造者之間基本上是一種主從的關係。這兩年我們自己惡性競爭的結果,使得這種主從關係都快變成主僕關係了,站在“僕”的角色,能不超時、超體力、克勤克儉的燃燒自己嗎?

 為錢賣命,忍氣吞聲

 遮羞費、賣命錢真的不好拿 

 “勤”被視為美德,本來是一種出於自動自發超時、超體力的工作態度與工作型態。而今天製造業的“勤”已和績效獎金緊密連結,6個月才能合理完成的工作,如能於3個月內完成,則5個人的團隊可以均分300萬元,或所創造增加的利潤的5%。這樣的獎勵制度確實可以激發團隊的潛力,日夜不休地加班,只是這樣的“勤”已失去其榮譽感,更有甚者,超時、超體力之外,還必須超越尊嚴,斥責、喝罵、羞辱只有忍氣吞聲,別羨慕那些坐享高薪、高分紅的製造業從業人員,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是以“遮羞費”、“賣命錢”來形容人見人羨的高額分紅的。

 有一次與3位同業一起吃飯聊起健康,發現4個人竟有6種病,痛風、心絞痛、高血壓、坐骨神經痛、胃潰瘍、肝功能指數不良,樣樣都和工作超時、超體力、壓力大、加上缺乏運動有關。每次想到歐美客戶7、8月在西班牙曬太陽,12月又渡聖誕節去,每天5點下班之後神聖不可侵犯地從事休閒活動,我就自問,為什麼我們必須這麼辛苦?什麼時候我製造業的兄弟們也可以跟歐美客戶們一樣享受生活呢?

 向左走,向右走

 帶著製造優勢走出台灣的驕傲

 如何擺脫這樣的命運??答案是漫畫家幾米的話,“向左走,向右走”,往價值鏈的兩端移動,我們的製造優勢已形成,而且核心競爭力是最難超越的“規模經濟”。台灣作為一個經濟體不應該放棄這個優勢,相反地,應將之發揚光大、走向國際。我們已看到這個趨勢,鴻海將摩托羅拉的墨西哥廠買下,日月光將日本NEC的封裝廠買下。前陣子歡送一個友人赴任鴻海的墨西哥廠,我真想將30、40年前當兵去時的“為國增光”彩帶為他披上,製造優勢絕對是台灣的驕傲。

 但是在價值鏈上,向左走、向右走更是重要,最近幾年台灣出現不少侵權官司、商業機密官司,有國際互告的、有島內互告的,看似血淋淋,但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是值得興奮的事。因為這在10年前、20年前是根本就不會發生的事,因為這代表部份製造業已開始向左走(技術的方向),已開始在技術面向上大量投資。而向右走(品牌的方向),更是這幾年來許多企業念茲在茲的大題目。問題是,向左走需要人才,向右走需要市場,而人才和市場都不在台灣。說市場不在台灣,大家都理解,但說人才不在台灣,就需要一點道德勇氣了。台灣是有一些人才,但人才不夠多、也不夠好。或者換個比較不傷人的說法,台灣好的人才不夠多,我們必須跳出本土主義,向全球去求才求技術。必須國際化,沒錯,就是這句口號!(本文由作者蘇元良執筆撰寫,記者陳慧玲整理)
_________________
 證得真心,則一切法皆是善巧方便。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MSN Messenger
mattwang
超人亞格


註冊時間: 2003-12-09
文章: 2375
來自: 打狗, 風城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六月 14, 2006 9:24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土風舞圈是否也有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

--------------------------------------------------------------------------------

經濟學中有個名詞稱為「路徑依賴」,它是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選擇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以下美國鐵軌的故事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一概念,並且加深對其後果的印象。

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點八五英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標準,究竟從何而來的?

原來這是英國的鐵路標準,因為美國的鐵路最早是由英國人設計建造的。那麼,為什麼英國人用這個標準呢?

原來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軌道的人設計的,而這個四點八五英尺正是電車所用的標準。電車軌標準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原來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而他們是用馬車的輪寬做標準。好了,那麼,馬車為什麼要用這個一定的輪距離標準呢?

因為如果那時候的馬車用任何其他輪距的話,馬車的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的。為什麼?

因為這些路上的轍跡的寬度為四點八五英尺。這些轍跡又是從何而來呢?

答案是古羅馬人定的,四點八五英尺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輪寬在這些路上行車的話,他的輪子的壽命都不會長。我們再問:羅馬人為什麼用四點八五英尺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

原因很簡單,這是兩匹拉戰車的馬的屁股的寬度。故事到此應該完結了,但事實上還沒有完。

下次你在電視上看到美國太空梭立在發射臺上的雄姿時,你留意看,在它的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這些推進器是由設在猶他州的工廠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話,這家工廠的工程師希望把這些推進器造得再胖一些,這樣容量就會大一些,但是他們不可以,為什麼?

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後,要用火車從工廠運到發射點, 路上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的寬度寬了一點點,然而我們不要忘記火車軌道的寬度是由馬的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

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是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這就是路徑依賴,看起來有幾許悖謬與幽默,但卻是事實。
_________________
 證得真心,則一切法皆是善巧方便。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MSN Messenger
mattwang
超人亞格


註冊時間: 2003-12-09
文章: 2375
來自: 打狗, 風城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六月 14, 2006 9:45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賣命工作的代價

賣命工作與幸福婚姻似乎永遠是互相衝突的,但是有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工作並不
是戕害夫妻感情的殺手,不懂得聰明經營婚姻關係,恐怕才是成為雙薪無性生活夫妻
DINS(double income, no sex)的元凶。
文╱藍麗娟
CHEERS雜誌43期

結婚8年的李琦(化名),在一家外商醫療器材公司擔任業務員,她的先生是軍人,原
本在馬祖服役,去年調回台北的國防部,為了彌補過去長年在外對太太的虧欠,他下
班後總開著車來接李琦。但已經習慣將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李琦,每次一接到先生打來
的電話,總是忍不住冒火:「你不要來接我好不好?你這樣我壓力很大!我的報表都
還沒做完!」。最近一年,李琦為了要接下國際業務,報名了美語補習班,「學費這
麼貴,我一定要拼了命上完,多上就是多賺!」她說。結果,每天下課回家,已經是
深夜11點鐘,當先生想跟她說話、想要性生活,「我真的累到什麼都不想做,」她
說。
在台灣,像張忠雄或李琦這樣把工作當作生活重心,缺乏深度溝通的夫妻比比皆是。

‧雙薪無性夫妻——DINS

一個主因是新經濟之下的新工作方式。
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萊奇(Robert B.Reich)在《賣命工作的代價》一書中指出,科
技與新工作型態使得家庭成員很難相聚在一起,社會學者甚至發明了「雙薪無性夫
妻」(DINS, double income, no sex)來形容這種下班之後累得什麼都不想做的夫
妻。
而主流的價值觀也讓現代夫妻把工作當作重心。
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發現,這種想要過更好的物質生活的驅力,往往讓人們無
法在工作與婚姻品質間作出好選擇。
「高品質的工作跟高品質的婚姻要付出的代價是一樣的。這是一個選擇,你要高品質
工作加上普通婚姻?還是普通工作加上高品質婚姻?」他反問。更令人驚愕與擔憂的
是,工作取代了配偶,成為情感需求的來源。
心理諮商師菲麗普森(Ilene Philipson)在《我們嫁給了工作》一書中指出,愈來愈
多人嫁給工作,工作給他們情感需求與人生渴望;生活以工作為重心,用成就感填補
空虛,辦公室取代家庭的地位,好友往往是同事。
嫁給工作的人,精力在工作上耗盡,回到家,跟配偶沒有互動與交集,於是,感情不
睦、隔閡感漸漸出現。
「沒辦法,公司的事情,我老公又聽不懂,如果要講一個小點,我還要解釋整個
面,很煩,」李琦寧願跟同事分享工作上的心得。她跟先生成長的方向不一樣,關心
的議題不一樣,兩人的距離愈來愈大,「我同事跟我很了解,但是我老公一點都不了
解我,」她覺得。
當家變成房子(house),而不是家庭(family),當最親近的人不再是配偶,而是工
作的夥伴,當嫁給工作的上班族,懂得向上管理、專案管理,業績直線上升,回到家
裡,與配偶的感情卻是直線下降,每下愈況。

‧如何找到相同的頻率與韻律?

耳鼻喉科醫師黃國欽與皮膚科醫師魏麗婷夫妻也面臨同樣的外在壓力,卻找到相處的
頻率與韻律。

看診時間從早上9點鐘到晚上9點半的他們,關在各自的診間,燈號一亮,門開了,人
們一個個進來訴說病情,日復一日,他倆的工作與生活既重複又封閉,而且因為科別
不同,經驗無法互相分享,話題也缺乏交集。

為了克服問題,黃國欽與魏麗婷沿用談戀愛時互相寫信的招式,把想要講、不好意思
講的話,寫在信上,上班前交給對方。每個星期,兩人會看兩部到三部電影,而
且,診所打烊後,才去看午夜場。「我們本來就很喜歡講話,看了電影,就有共同的
話題可以討論,也可以溝通很多對事情或人生的觀念,」黃國欽說。

他們的做法,與彭懷真的建議不謀而合。

‧夫妻情趣管理4原則

怎麼做好夫妻的情趣管理?彭懷真建議,第一個原則是:增加更多的溝通與協
調。「把約會、相處的時間排在時間表裡,」他建議。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總裁魏
永篤儘管工作再忙,每天都跟太太散步一個小時。

第二個原則:有效分配時間。「把電視關掉就有時間了!」彭懷真指出,看電視不僅
不能讓夫妻休養身心,而且被動地接受負面的訊息,夫妻可能會吵架。「我一直想要
推動一個中華民國不看電視協會!」彭懷真認真的說。

第三個原則:做對方喜歡的事。比如太太陪先生看NBA球賽,先生看太太喜歡看的
書,創造討論的話題。

彭懷真自己也是這個原則的奉行者。他與太太討論出對方喜歡的活動,規劃好每天晚
上一起從事,比如逛街、游泳、看電影、打桌球,活動的順序可以不同,但是每兩個
星期一定要輪一次。

不過,彭懷真指出,如果真的不喜歡做對方喜歡的事,一定要適度的調整,找到最好
的方式。

第四個原則:不要改變對方的習慣。「工作的前提是改變,這是為了產生績效;但是
生活的重點是相處,不應該強勢要對方改變,」他提醒,應該找出對方的節奏,增加
相處的時間量,讓量變產生質變,提? 伀B姻的品質。「有人說重質不重量,問題
是,沒有量,哪裡會有質?」彭懷真質疑。

他提醒,情趣管理不可以操之過急或要求高標準,既然大家都是平凡人,就該過平凡
的生活方式,「不需要best,只要better就好。有進步就是好的開始,」他說。

儘管自省與各種原則都可以增加夫妻的相處與互動,但是,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萊奇
(Robert B.Reich)在《賣命工作的代價》一書中還是語重心長地指出:「要決定改
變什麼,並且確實地執行才是最困難的事。」看來,持續不斷的執行力正是夫妻情趣
管理的癥結。

可見光有理念還不夠,需要活出那理念才行。 很不錯ㄛ....

─ 活出理念 ─

人格特質有的是與生俱來,有的受家庭影響,也可由音樂薰陶。

有一項統計,O型和A型血型的人進行五千公尺賽跑,在中途,
O型的心想:「好棒喔!我已經跑三千公尺了。」
A型的心想:「唉!還有兩千公尺。」

其實,正面思考模式,可以慢慢培養。
我時常在孩子用晚餐時,說笑話給他們聽,不但用餐氣氛良好,
又可胃口大增、幫助發育,當然菜色也要常變化,才能事半功倍。

當孩子不小心弄翻湯汁,我不會責備他們,
小時教他們如何處理善後,以後就會自己整理了。

有一次,孩子正在吃飯,我端了一大碗的湯,卻在餐桌上翻倒了
(平時我做事都很細心),此時,我對孩子說:
「今天很難得,媽媽把湯弄倒,如果買彩券一定中大獎。」
他們聽了都很高興,紛紛起來幫忙整理。


我在「心靈雞湯」這本書,看到一則故事:

有個媽媽,有天在公司,很不如意;
剛好那天,兒子在學校也很不愉快,
這位單親媽媽就對孩子說:
「為了慶祝今天的壞心情,我們去麥當勞。」

我想,這樣的母親教導出來的孩子,必定相當樂觀。


我在幾次重大手術之後,都能平安回家,我就跟朋友開玩笑說:
「因為我在人間的功課還沒做完,上帝不讓我去天上報到。」
在去年手術後,我行動不便,喪失許多機能,許多親友都為我難過,
我告訴他們:我的生病經驗豐富,這樣會更有愛心,以後才能去幫助別人。


有一次,孩子在抱怨,為什麼要下雨。
我說:「下雨了,外面的樹可以免費洗澡,我們也不會熱,省下很多電費。」
後來就不再聽到孩子埋怨下雨了。


若能養成幽默的性格,不但能改變命運,也能讓身邊的人快樂,
亦能增進人際關係,何樂不為呢?


送給你!因為你是我的好友!


雖然鬧鐘響時我會懊惱,會拉棉被蓋住頭。
我要感謝上蒼,因為我能聽得到。
有好多人耳聾。

雖然我還是閉著眼睛,厭惡清晨的陽光,
我要感謝上蒼,因為我能看到。
有好多人眼瞎。

雖然我賴床不想起身,
感謝上蒼我有能力站起來。
好多人需終生睡在床上。

雖然這一天剛開始就一塌糊塗,襪子找不到,
稀飯溢得到處都是,小孩又吵又鬧,每個人火氣都很大。
感謝上蒼,我有一個家。
孤寂的人到處都是。

雖然我們的餐桌從來沒有像雜誌的圖片那樣,早餐也是拼拼湊湊。
感謝上蒼賜給我們食物。
飢餓的人是那麼多。

雖然我的工作枯燥乏味,常常千篇一律。
我還是要感謝上蒼,我有工作機會。
失業的人好多好多。

雖然我常抱怨、感嘆命運不好。
感謝上蒼賜給了我生命。
不知道這篇短文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看完之後,曾閉上眼睛好好的思索了一會兒。

我想到在同一個辦公室裡,薪水一樣的同事,
為什麼有的人比較快樂,充滿活力?
為什麼經濟狀況近似的家庭夫妻恩愛,親子關係良好,
小孩的笑容完全不同,幸福指數的差異會這麼大?

卡內基有卅條方法幫助人克服憂慮、壓力,
其中一條就是--盤算一下你的福氣。
不幸的是我們常盤算自己不如意之處。

我也突然想到這些年來接觸到的公司,
無論是中小企業或大集團,包括新興的高科技公司,
印象裡,凡是企業文化中帶有感恩與分享的公司,
氣氛常較好,遇到挫折、低潮常能站起來。
在困難來臨的時候,反而能從中找到機會看到希望。


最後我還想告訴你一件有趣的事。

作者希望我把這篇短文傳給所有的朋友。

我想他一定是希望自己能認真做到感恩,所以需要再次的提醒。

可見知道一個理念還不夠,需要活出那理念才行。

要想活更有意義的生命,需要常常與好朋友分享。

你是我的好朋友,你也有很多好朋友。多好。
_________________
 證得真心,則一切法皆是善巧方便。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MSN Messenger
mattwang
超人亞格


註冊時間: 2003-12-09
文章: 2375
來自: 打狗, 風城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六月 14, 2006 10:00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FW: 兩代夾殺掙扎中生活品質日趨下流的青壯族


「中時電子報黃哲斌╱台北報導」


阿倫夫婦是一對雙薪上班族,年約三十五歲,兩人月入合計七、八萬元, 在同輩間算是中上。但他們育有一子,在台北縣有一戶二十幾坪的窩, 光是每月一萬五的保姆費、兩萬元的房貸,就吃掉兩人一半的薪水, 扣去萬把塊的汽車貸款、兒子的花費、油錢,夫妻倆每月的可支配所得,
加起來只剩兩萬元,比大學談戀愛時的打工收入還不如。
再扣掉每年繳交的八萬元保險費、稅金、給保姆一個月年終獎金,阿倫夫婦每天晚餐幾乎都在小麵攤草草打發,趁假日回父母家才能吃一頓像樣飯菜。
最讓他們難過的是,身為長子長媳,至今沒有能力奉養父母,偶爾還要靠家裡接濟, 眼看著兒子就要上安親班、幼稚園,花費將越來越大, 自己的收入卻看不到同步成長的空間。

兒子、房子、車子,傳統觀念的「五子登科」,對於他們而言, 卻是可怕的負擔與夢魘,他們搞不懂,為什麼小夫妻胼手胝足,省吃儉用,
但手頭越來越緊;自己的父母雖出身勞工,卻養得起四個孩子,他們身為大學畢業的 中間份子光養一個孩子、一戶縣郊二流地段的五百萬元小公寓,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來。

他們不煙不酒、不買名牌、不逛百貨公司,別提「出國旅遊」是遙不可及的夢 想, 光是年底多兩張紅白帖,就讓他們捉襟見肘,寅支卯糧,幾無生活品質可言。

阿倫夫婦不是特例,他們是目前台灣社會的中堅,身邊隨處可見的青壯小家庭, 他們跟大多數人一樣努力,他們的夢想也不大,但當「養小孩、買房子都變成一種懲 罰」,
他們被迫下修「生兩個子女」的目標,甚至考慮賣掉房子,搬回老家與父母同住。
這是當代「核心家庭」(由夫妻+子女構成的兩代家庭)的一大困境, 「月入十萬元」變成一個重要門檻,跨過此一門檻,夫妻能擁有較充裕的能力生養下 一代、構築自有的家庭,甚至生第二胎、第三胎;夫婦合計收入若低於門檻, 往往必須在「生小孩」與「買房子」之間作一取捨,否則就會像阿倫夫婦一樣,困陷於「瀕近貧窮」的邊緣線上,痛苦掙扎。

從社會變遷的大角度觀察,台灣在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三代式家庭日漸式微,年輕夫婦大多不願與父母同住,「核心家庭」
成為社會構成的主流,失去了傳統大家族的支撐,上班族年收入與二十年前相比, 成長極微,但支出卻大幅增加。

舉例而言,以往年輕子女成家,往往與父母親戚同住,住屋及托嬰問題由家族吸收, 年輕夫妻的負擔相形減輕;家庭輕量化、個人化之後,因為住居的需求, 無論是房貸或房租,成為小家庭的一大支出;生產下一代後,又因為移動的需求, 車貸、停車費、油錢、牌照稅及燃料稅…也是核心家庭的必要支出,再加上托嬰費 用,往往已吃掉年輕夫妻的大半所得。

再則,以往養育子女的食衣住行,大多由家族共同分攤,小孩大多與 堂兄弟輪流傳承衣物、書籍、文具玩具;家庭個人化讓細胞分裂,
父母必須幫子女添購整套生活及教育用品,再加上科技進展及都市化,個人電腦、手機、兒童房、安親班、寬頻上網、第四台、家庭房車…
這些二十年前不曾存在的觀念,卻是當代小家庭的「基本配備」。

相對於傳統「柴米油鹽」的必需品定義,前述消費現象鞏固了都會家庭的核心概 念, 卻也讓中產階級入不敷出;與二十年前相比,受薪階級的收入並未明顯增加, 支出卻大幅擴張,於是大家都變窮、變拮据了。

其實,這還不是最糟的狀況,如果阿倫夫婦更敏感一些,把眼光放遠,他們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被上下兩代夾殺」的艱難處境。一方面,隨著「個人化」的概念不斷深化,「共用」或「公用」的社會行為一去不返, 教養小孩的支出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但因學歷的貶值、人力資源的稀釋, 延畢、繭居、飛特族等趨勢興起,照料下一代的時間拉長,負擔加重,而且看不到回報的一天。

另一方面,提前退休潮來臨,銀髮族的醫療、撫養成為社會整體負擔, 台灣人口結構呈漏斗型趨勢,越來越少的青壯族,必須同時面對下一代的 「教養」及上一代的「安養」,並負擔國家整體的財政支出、健保支出, 形成「被夾殺的三明治世代」。

這是全球,包括台灣社會面臨的集體困境,我們都身處傳統農業社會 不復歸返的世代,親族支撐崩解,手足奧援割裂,「夫妻」成為自給自足的 經濟單位,中產階級的收入趕不上科技商品推出的速度、趕不上油電糖價飆漲的速度、 趕不上都市化新興行業諸如托嬰、看護、大樓保全擠壓開銷的速度、 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趕不上政府財政惡化的速度。

這是我們的集體困境,我們生活在一個拜物的年代,充滿歐陸品牌Logo及 現金卡廣告的年代,我們薪資單上的數字,永遠必須與我們的物慾競爭, 永遠與每個月的帳單競爭,但通常是落敗的一方,雖然有時候, 能夠勉強打成五五波。

但我們只能祈望,情況不會變得更糟,像我們這樣「被上下兩代夾殺」 的下流壯年,慾望越來越萎縮,未來越來越渺小。
_________________
 證得真心,則一切法皆是善巧方便。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MSN Messenger
mattwang
超人亞格


註冊時間: 2003-12-09
文章: 2375
來自: 打狗, 風城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六月 14, 2006 10:57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醫生你能不能說快一點



話說同事那天陪老婆去產檢……然後拍3D胎兒照!

照片出來時,夫妻二人很高興的看著,說話的內容當然不外乎是寶寶那裡像誰……那裡又像誰……


正當二人正進行上述甜蜜的對話時

醫生對著爸爸說:「這孩子不是你的……」

啥米???!!!
先生的臉馬上垮了下來……(孩子不是我的……不是我的……)

太太:「老公,你要相信我,我沒有作出對不起你的事吶!」

正當二人快要吵起來時

醫生說:

……

…………

………………

……………………

…………………………

………………………………

……………………………………

「這張才是,剛拿錯了……」
_________________
 證得真心,則一切法皆是善巧方便。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MSN Messenger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首頁 -> 心情分享 首頁 -> 訪客留言區 所有的時間均為 台北時間 (GMT + 8 小時)
1頁(共1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 2005 phpBB Group
Theme Diddle v 2.0.18 par HEDONISM
正體中文語系由 phpbb-tw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