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分享 首頁
常見問題  個人資料  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  會員群組
會員列表  搜尋  會員註冊  登入

擺夷(傣族)舞蹈介紹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社團行政 | 首頁 -> 心情分享 首頁 -> 舞蹈討論區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人 內容
jacksong
超人雷歐


註冊時間: 2004-04-12
文章: 444
來自: 非洲撒哈拉沙漠

發表發表於: 星期六 十二月 04, 2004 9:45 am    文章主題: 擺夷(傣族)舞蹈介紹 引言回覆

擺夷民間舞蹈概況
大鵬鳥舞 刀舞和棍、拳、棒舞 花環舞 戛朵 孔雀舞 鷺鷥舞 象腳鼓舞 魚舞 其它擺夷舞

  擺夷主要聚居于西雙版納擺夷自治州、德宏擺夷景頗族自治州、耿馬擺夷佤族自治縣、孟連擺夷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並散居于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

  擺夷地區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宜于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栽培。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穀倉”的美稱;德宏地區“芒市谷子,遮放米”譽滿全省;大部分擺夷地區都是我省產糧基地和經濟作物產區。

  擺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西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擺夷的記載。唐以來史籍稱擺夷為“黑齒”、“金齒”、“銀齒”或“繡腳”,又稱擺夷為“茫蠻”或“白衣”;宋沿稱擺夷為“金齒”、“白衣”。自元至明,“金齒”繼續沿用,“白衣”則寫作“百夷”或“佰夷”。清以來則多稱為“擺衣”。但以上都是他稱,擺夷自稱,則一直是“傣”。中華民眾共和國成立以後,按照我國擺夷民眾的意愿,正式定名為“擺夷”。

  擺夷有傣那、傣雅等多種自稱,漢語稱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飾上有一些差別。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擺夷有自己的文字,過去有過不同形體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種文字,現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這兩種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來。

  由於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擺夷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擺夷聚居區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時,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擺夷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關帝、觀音的,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的。

  擺夷的民族節日,各地雖不盡相同,但都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係。在西雙版納、德宏等擺夷聚居區,主要節日有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跳擺。傣歷新年俗稱“潑水節”,傣語為“桑勘比邁”、“梭賀桑勘”,時在傣歷六月(公歷四月),節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動內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動更是傣歷新年時的重要活動內容。關門節和開門節,傣語為“毫瓦薩”和“奧瓦薩”,系由佛教術語“薩沙那”演變而來,意為“齋戒”。在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歷七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聽經,停止其他活動;男女青年不能戀愛和結婚,稱為關門節。雨季結束,豐收即將到來的時候過開門節,屆時,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成群結伙,敲鼓敲鑼,走村串寨,最後到佛寺舉行賧佛。過去在夏歷二月初八舉行跳擺︰村寨中的男人們備豐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獻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別持小鈸、大鑼、象腳鼓跳舞,舞畢痛飲而散。這種跳擺活動現已不多見。過去在跳擺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也叫“做大擺”,白天誦經,晚上有歌舞演出,現下也不進行了。

  在多民族雜居區的擺夷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與其他民族共過春節、趕花街等活動;有的地方有祭龍樹和祭祖活動,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擺夷是一個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擺夷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作秀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1.自娛性的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此舞是擺夷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 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 的人也參加舞蹈,並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並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 跳的“嘎 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作秀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擺夷一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 、 伴奏,也可鼓、 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並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擺夷地區,尤以德宏地區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 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傑”或“嘎光黑拉”的。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 者對舞。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準,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 海、 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斗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擺夷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區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于西雙版納地區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時由男性跳,現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揮;但曲調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並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於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所以這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2.作秀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擺夷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作秀性舞蹈,在德宏地區、西雙版納地區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孔雀舞,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作秀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 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作秀。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作秀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類比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頭班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作秀上各有創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作秀“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后演變為獨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作秀,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作秀的是佛經故事“召賀罕打孔雀”。

  3.擺夷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擺夷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台上邊唱邊舞,群眾在台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石屏縣的擺夷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舞時男巫手持帶環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打鼓與搖環。

  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該舞的作秀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儸儸差不多,有吸收漢、儸儸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

  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于德宏地區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縣的“貝馬舞”,現已無人再跳。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于尸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于喪家,聚少年數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尸;婦人群聚,擊碓杆為戲,數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場面,現也只在新平縣的擺夷居住區還可見到︰在吊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伙與男人打鬧。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

  擺夷另有一類武術性舞蹈,產生的年代也很久遠。擺夷經歷過封建領主製社會。擺夷成年男性,平時是農奴,戰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于防身和參加戰爭。今天的擺夷男子也繼承了這個道統,以此表現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作秀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擺夷人自己解釋,“傣”有兩種含義︰一是英雄勤勞的意思;一是酷愛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擺夷也自稱為“魯傣魯喃”的,意為“傣家的兒子,水的兒子”。

  擺夷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濱水而居,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擺夷的神話裡,造物主英叭原來就是天空中的水氣;而人則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擺夷的祖先誕生于水塘。在有關“潑水節”的各種傳說中,儘管人物不同,但他們用水來製服火,用水來洗淨血污,用水來祈福等內容是相同的。

  擺夷民眾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是對擺夷性格的又一描述。他們禮貌溫和,外柔內剛,智慧聰明又幽默談諧的性格像水一樣,有時似涓涓的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擺夷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采的民族性格。擺夷舞蹈的動作雖大多阿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作秀中,時而節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擺夷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的型式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作秀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擺夷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擺夷民眾善于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擺夷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
更多的舞蹈影音資料在
舞之心folkdance wiki版 http://www.okc.folk-dance.org/talk/forumdisplay.php?fid=34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首頁 -> 心情分享 首頁 -> 舞蹈討論區 所有的時間均為 台北時間 (GMT + 8 小時)
1頁(共1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 2005 phpBB Group
Theme Diddle v 2.0.18 par HEDONISM
正體中文語系由 phpbb-tw 維護製作